蜻蜓,别名点灯儿、蚂螂,蜻科、蜓科动物,是无脊椎动物,昆虫纲,蜻蜓目,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。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,翅脉也稍有不同。休息时四翅展开,平放于两侧。单眼3个,触角1对,细而较短,咀嚼式口器,腹部细长、扁形或呈圆筒形,末端有肛附器,足细而弱,上有钩刺。幼虫(稚虫)在水中发育,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[1]。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,需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,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。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、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、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,共11科。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分布于浙江、四川、贵州等省,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,玉带蜻仅分布于北京、江苏和福建等地。
蜻蜓是食肉性昆虫。它们捕食苍蝇、蚊子、叶蝉、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。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。“蜻蜓点水”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。其幼虫(稚虫)生活在水中,生活期因种类而异,蜓类一般为2年,有的长达了3至5年。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,有药用、食用、观赏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