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琏(1907年11月16日—1977年6月22日),原名从禄,又名俊儒,字伯玉,陕西华县(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)人。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。

胡琏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,曾参与北伐战争。后加入陈诚的土木系,参加“围剿”中央苏区。抗日战争时期,先后任陆军第六十七师旅长,第十一师副师长、师长,第十八军副军长和军长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参谋等职,先后率部参与淞沪会战、武汉会战、鄂西会战、湘西会战,期间于石牌保卫战中击败日军,获青天白日勋章。1946年后历任整编第十一师师长、范汉杰兵团中央纵队指挥官、整编第十八军军长、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,参加反共内战,与解放军先后交战于钜野、南麻等地。1948年第十二兵团在淮海战役的双堆集战役中溃败,胡琏带伤逃出重围。1949年为首任“金门防卫司令官”,指挥金门战役。1952年加陆军上将衔,当选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(此后在第八至十一届上连任)。1954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一军团司令。1957年再任“金门防卫司令官”,随后晋为陆军二级上将。翌年任台当局“陆军副总司令”。1964年至1972年任台当局“驻南越大使”。1972年被委为“总统府”战略顾问,晋陆军一级上将。1974年申请附读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,治宋史及近现代史。1977年,胡琏因病在台北逝世,享年70岁。

胡琏因出众的指挥才能而深受蒋介石器重,被称为“常胜将军”。他麾下的十八军,是国民党的五大王牌部队之一。 晚年爱好文学和历史,著有《泛述古宁头之战》《金门忆旧》等。[1]